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唐代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
翻译与注释

注释:
①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②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③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④可怜:使人怜悯。愿:希望。
⑤晓:天亮。辗: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⑥困:困倦,疲乏。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⑦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骑马的人。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⑧把:拿。称:说。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⑨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⑩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参考赏析

《卖炭翁》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你喜欢

酬钱员外雪中见寄

松雪无尘小院寒,闭门不似住长安。
烦君想我看心坐,报道心空无可看。

()

送崔珏往西川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一条雪浪吼巫峡,
千里火云烧益州。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

鸢赠鹤

君夸名鹤我名鸢,君叫闻天我戾天。
更有与君相似处,饥来一种啄腥膻。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